星之选址新加坡还争货币双子是香港东方加密企业
作为一个常年关注亚洲金融市场的老兵,我最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:对加密企业来说,新加坡和香港到底哪个更合适?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。 在亚洲金融版图上,新加坡和香港就像一对相爱相杀的双胞胎。记得去年参加某区块链峰会时,两个城市的招商代表差点在现场"打起来"——当然,是商业竞争的那种"打"。 从最新数据来看,新加坡在金融中心排名上以1分优势领先香港,这让我想起2018年香港还领先新加坡5分的场景。短短几年,局势就发生了微妙变化。 香港就像一位西装革履的银行家,在传统金融领域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。去年上半年,港交所的交易量是新交所的17倍,这个数字让所有金融从业者都印象深刻。 而新加坡更像是穿着连帽衫的极客,在创新金融领域频频发力。记得去年一个新加坡DeFi项目的创始人对我说:"在新加坡,你能感受到监管机构是真的想搞懂区块链技术,而不是单纯地防着它。" 谈到企业最关心的税务问题,两地玩法截然不同。香港像是精打细算的会计,坚持"只收该收的钱"——仅对来源于香港的收入征税。而新加坡则像个海纳百川的商人,采用属地原则征税。 有趣的是,去年我认识的一家加密交易所,在两地都设置了办公室。他们把技术研发放在新加坡,享受研发支出300%的税务减免;而把面向中国市场的业务放在香港,利用16.5%的低税率。 在监管方面,新加坡明显走得更快一步。他们的《支付服务法案》把加密业务分成三类发牌,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,一位MAS官员半开玩笑地说:"我们不求跑得最快,但求看得最清。" 相比之下,香港的监管更倾向于"先规范再发展"。去年年底出台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发牌制度,让不少从业者感叹"监管的靴子终于落地了"。 从我接触的案例来看,传统的加密挖矿企业更青睐香港,而DeFi和NFT项目则偏爱新加坡。这让我想起去年一个有趣的场景:在香港中环的咖啡馆里,经常能听到人们讨论股票;而在新加坡的金融区,人们聊得更多的是Web3.0。 说到底,选址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我见过不少聪明的企业采取"双总部"策略。就像一位资深投资人说的:"在加密世界的东方版图上,新加坡和香港就像太极的阴阳两面,缺一不可。" 下一期,我将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加密企业在两地的具体落地策略。毕竟,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里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,比盲目追随潮流重要得多。金融双城的世纪对决
传统vs创新:两种不同的气质
税收政策的"暗战"
监管态度的温度差
企业该如何选择?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市场观察:当币圈与股市同步跳水,我们该警惕什么?
- 20亿美金的定时炸弹:FTX大规模抛售将如何冲击加密货币市场?
- 当猪八戒闯入DeFi江湖: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碰撞
- 以太坊巨鲸的筹码游戏:谁在操控ETH的价格命脉?
- 市场观察:特朗普政策扰动下 数字资产市场的博弈新局
- 加密货币市场迎来关键一周:风暴前的宁静?
- 莱特币遭遇寒冬:价格跌回2022年水平 市场信心跌至冰点
- 9.8大饼交易手记:一场600点的完美邂逅
- 稳定币:从野蛮生长到合规竞赛的华丽转身
- Perp DEX赛道的中年困局:GMX V2能否破局?
- 区块链互联新时代:LayerZero如何重塑跨链体验
- Filecoin未来走势分析:寒冬中的存储明珠何时闪耀?
- 当赛马遇上区块链:SRC如何重塑传统赛马业的游戏规则
- 以太坊走势解析:V型反转后的关键抉择
- 9月12日数字货币合约市场观察:当行情遇上戏精模式
- Web3需要一场形象革命:资深从业者谈区块链行业的破局之道
- 币圈震荡期:11.5万美元比特币是机会还是风险?
- 投资圈沸腾了!比特币ETF热潮席卷市场,连BCH也跟着沾光
- 比特币的三重蝶变:从数字黄金到全新生态的演进之路
- 比特币世界的乐高:递归铭文如何重塑区块链生态
- 搜索
-